——在利益与良知的博弈中,他们如何重塑行业底线 。
在中国食品行业,“零添加”不仅是一种产品标准,更是一场关乎道德与勇气的战争。当多数企业以“合法合规”为底线游走于灰色地带时,山西杏汾酒业董事长魏晓东与河南胖东来超市,却以近乎偏执的坚持,向行业潜规则发起挑战,用行动证明:良心企业不仅能活下来,还能活得受人尊敬。
魏晓东:用“无添加”白酒对抗行业沉疴。
在山西杏花村这片白酒发源地,魏晓东的杏汾酒业显得格格不入。当同行依靠勾兑香精、添加剂降低成本时,他却坚持“纯粮酿造”,甚至拒绝年利润超千万元的代工订单,只因“自己不喝的酒绝对不做”。
“反添加”的孤勇者:自1995年创立杏汾酒业以来,魏晓东便发起“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”,自费在全国举办论坛,呼吁禁止香精香料添加剂勾兑酒。他四次向两会提案废除新工艺白酒标准,虽屡战屡败,却从未妥协。
代价与坚守:因拒绝勾兑酒,杏汾酒业一度面临经销商抵制,只能通过专卖店和直销艰难生存。尽管成本居高不下,魏晓东仍开发出芦荟酒、金黄酒、大蒜酒、树莓酒等无添加养生酒,逐步赢得消费者认可。
理念的升华:他将“酒品即人品”刻在酒厂墙上,提出“对症饮酒,酒到病除”的理念,甚至与医学界合作研究“酒疗”养生,试图以酒为药推动全民健康。
胖东来:用极致品控打响“食品安全保卫战”。
在河南许昌,胖东来超市以“零容忍”的品控成为零售业神话。当其他企业因成本压缩牺牲质量时,胖东来却因“过度赔偿”和“严苛维权”频上热搜。
“赔”出来的信任:2024年,胖东来因擀面皮档口卫生问题,向8833名顾客退款并赔偿883.3万元,同时奖励投诉者10万元。这种“自曝家丑”的举措,反而强化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。
维权与平衡:面对恶意投诉,胖东来不再一味妥协,而是通过法律手段捍卫名誉权。例如,对某博主索赔100万元的案例,既震慑了不实指控,也引发公众对“企业权益与消费者维权边界”的思考。
干净的商业哲学:从“人手一块抹布”的极致清洁,到厕所“无一粒沙子”的标准,胖东来用“百术不如一清”的理念,证明卫生与诚信才是实体店的核心竞争力。
行业困局与破局:当“良心”成为稀缺品。
中国食品行业的乱象,本质是利益与道德的失衡。
添加剂争议:71.59%的消费者认为长期摄入添加剂有害健康,而酱油、白酒等行业因菌落超标、勾兑问题屡遭投诉。
劣币驱逐良币:合法添加剂勾兑酒利润丰厚,而“零添加”产品因成本高、渠道难,一度被视为“商业自杀”。魏晓东坦言,杏汾酒业为此每年损失数千万,甚至被同行讥讽为“疯子”。
政策与市场的转机:2024年国家新规明确禁止“零添加”宣传,倒逼企业回归真实配方;同时,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激增,零添加酱油、低盐产品成为新趋势。
启示:良心企业的生存法则。
魏晓东与胖东来的实践,为行业提供了三条突围路径:
1. 以透明重建信任:胖东来的“自曝问题+高额赔偿”模式,将危机转化为品牌信誉的增值点。
2. 用差异化占领心智:杏汾酒业放弃大众市场,专注健康养生酒细分领域,以“无添加”形成独特竞争力。
3. 借政策与趋势突围: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支持功能性健康食品,与消费者“质价比”需求形成共振,为良心企业创造生存空间。
结语:商业向善的微光。
魏晓东与胖东来的故事,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在浮躁的商业世界中,坚守底线或许艰难,但绝非绝路。他们的选择,不仅是对行业的净化,更是一场关于“企业为何存在”的价值启蒙。正如魏晓东所言:“酿好酒是积德,卖好酒是行善,喝好酒是享福”;“远离勾兑,拒绝添加,崇尚自然,造福于民”——当商业与善意同行,企业的生命力终将超越利益的枷锁,照亮更远的未来。
2025.05..4于北京
阅读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