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市场经济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,企业家群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,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商业奇迹,也面临着独特的生存挑战。实践中,部分企业家因陷入“过度依赖政策、过度迷信自我、过度追捧权威、过度沉迷面子、过度任人唯亲”的认知与行为陷阱,最终导致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失败。这些“过度”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植根于特定历史阶段、文化传统与制度环境中的深层困境。本文旨在剖析这些现象的成因,并探索企业家构建健康生存系统的突围路径。
一、“过度”困境的表现与深层成因 企业家的“过度”行为看似是个体决策失误,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,其背后折射出中国商业生态的独特逻辑。
(一)政策依赖:从“红利”到“枷锁” 改革开放初期,政策红利(如特区政策、行业准入优惠)往往是企业崛起的关键。这种成功经验逐渐固化为“找市长而非找市场”的思维定式,形成对政策的路径依赖。一方面,部分领域资源配置仍由政策主导(如牌照发放、补贴分配),迫使企业不得不“看政策吃饭”;另一方面,政策常被视为“确定性来源”,而市场被当作风险源,导致企业家低估政策本身的变动性。这种依赖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中被进一步强化,最终模糊了企业对市场规律的认知边界。
(二)自我迷信:成功经验的“双刃剑” 企业家早期成功多源于胆识与决断力,但当市场环境剧变(如技术革命、消费升级),过去的经验可能转化为认知盲区。东方文化中“全能型领导者”的迷思,更易导致创始人过度集权,抑制组织智慧的生成。部分企业家将局部经验等同于普适真理,缺乏对复杂系统(市场、技术、组织)的系统性认知,最终陷入“成功的陷阱”。
(三)权威崇拜:科学精神的“替代误区” 中国商业文化中实用主义传统与科学精神的张力,使得部分企业家更关注“有效”而非“合理”。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,焦虑感促使他们倾向于追捧权威观点,试图以“捷径”复制成功,却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科学逻辑。这种对权威的过度依赖,本质上是对复杂商业规律认知不足的表现,最终导致决策偏离本质。
(四)面子工程:价值认知的“本末倒置” 在社会评价体系中,企业规模、办公排场、社会头衔等常被视为“成功标志”,甚至影响资源获取(如融资、政府关系)。部分企业家将企业视为个人地位的延伸,沉溺于面子工程的打造,却将财务预算抛诸脑后。这种行为在“关系型社会”背景下有其现实合理性,但过度追求则会让企业被成本压垮,违背商业的本质逻辑。
(五)任人唯亲:管理逻辑的“错位” 受“家文化”影响,企业常被视为“家的扩大”,任人唯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选择。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、契约精神待强化的环境中,“自己人”被认为更可靠,但这往往导致能力与岗位的错配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创始人对控制权的焦虑——担心失去主导权,宁愿选择“可控但无能”的人,最终侵蚀企业根基。
二、构建健康生存系统:企业家的突围路径 突破“过度”困境,需要企业家从认知到行为进行系统性革新,构建以理性为核心、以规律为导向的生存逻辑。
(一)平衡政策与市场:从“依赖红利”到“扎根需求” 企业家需将政策理解为战略背景而非生存基础:一方面,深入研究政策背后的宏观目标与产业导向,将其融入战略设计;另一方面,强化产品、技术、用户体验等市场核心能力,让政策红利成为“锦上添花”。同时,建立风险对冲机制(如多元业务布局、充足现金流储备),应对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。
(二)打破自我迷信:从“个人权威”到“组织智慧” 企业家应保持“认知谦逊”:主动打破经验桎梏,通过外部顾问、跨领域学习拓展视野;建立集体决策机制,鼓励内部批评与试错,让组织成为智慧的载体而非个人意志的延伸。关键是构建科学决策流程——用数据、模型辅助直觉,重大决策设置“反对派”角色,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。
(三)回归科学逻辑:从“追捧权威”到“尊重规律”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,而非权威的复制。企业家需深耕基础规律:吃透财务、运营、市场等管理逻辑,不迷信“奇迹”;在核心技术、人才培养等长期能力上持续投入,拒绝短期投机;建立数据驱动的迭代机制,通过用户反馈、实验验证优化决策,让科学精神替代权威崇拜。
(四)重塑价值认知:从“面子工程”到“真实价值” 重新定义“成功”的内涵:将“面子”转化为客户口碑、产品竞争力、财务稳健性等真实指标;严守财务纪律,杜绝为虚荣买单的投入;以身作则塑造务实文化,把资源集中到价值创造的核心领域,让企业回归“为客户创造价值”的本源。
(五)革新管理逻辑:从“任人唯亲”到“任人唯贤” 推动管理从“家文化”向“职业化”转型:建立清晰的岗位能力标准,以客观指标选人用人;完善治理结构,引入独立董事与监督机制,平衡创始人权力与公司利益;打造公平的薪酬、晋升体系,吸引外部人才,同时培养内部接班人,让“能力匹配”替代“关系亲疏”成为管理核心。
三、宏观环境的协同:为企业家松绑赋能 企业家的突围离不开环境的支撑。完善市场经济制度,减少行政干预,强化法治与产权保护,能让企业家更专注于市场与创新;培育健康商业文化,引导社会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表面光鲜;发展成熟职业经理人市场,建立信用体系,可降低企业用人风险。唯有个体革新与环境优化形成合力,才能让中国企业家群体实现从“生存”到“长久”的跨越。
总之,中国企业家的“过度”困境,是特定历史阶段、文化传统与制度环境交织的产物,既是个体的挑战,也是时代的命题。突破困境的核心,在于回归商业本质——敬畏规律、尊重常识、聚焦价值。当企业家从“依赖红利”转向“扎根市场”,从“个人权威”转向“组织智慧”,从“面子工程”转向“真实价值”,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制度驱动的有机体,穿越周期迷雾,实现长久生存。这不仅是企业家个体的成长,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石。
2025.08.12于龙城
作者简介:山西杏汾酒业股份有限公司、山西酒的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、山西社区妈妈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,原汾阳市政协委员。 生于1968年,土生土长的山西杏花村人,酿酒世家,从小受酒文化熏陶。1988年高中毕业进入国营汾酒厂,从事过酿酒、调酒、品酒与化验等工作。后在镇办酒厂从事酒类销售。1995年成立杏汾酒业有限公司,从事白酒酿造与配制酒生产。2015年先继发起成立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,中国老酒收藏家协会与中华养生酒文化研究院,魏晓东致力于酒类食品行业“反添加”倡议,自费上百万在全国各地举办“反添加”论坛,被誉为中国食品行业“反添加”第一人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酒类行业唯一一个“健康中国·推广大使”称号。他连续四次上书两会,提出禁止使用香精香料添加剂勾兑白酒与其他酒,废除新工艺法白酒标准,制定中国《酒法》的提案。并参与起草与制定了“零添加”健康白酒、黄酒与配制酒国家级行业“团体标准”。杏汾酒业连续四次赞助中国保健协会年会,代表酒类行业做“健康饮酒,饮健康酒”主旨演讲,他提出“酒疗+食疗”代替“医疗”的治未病理论,得到了中医大师张伯礼院士的高度称赞。他联合山西省医科大十几位专家教授成立“酒研所”,从医学角度,科学研究“饮酒与健康”的关系,发表了很多“饮酒与健康”方面的文章,倡导“健康饮酒,饮健康酒”的理念。台湾125岁高龄的民众党总裁王忠泉老将军,非常认可他的“反添加”理念,2021年曾亲自来山西杏花村定制忠泉“大蒜酒”。他曾与食品添加剂专家孙宝国院士在2017年北京国际有机食品展现场“面对面”辩论,在食品行业引起极大轰动。如今他把酒类食品行业“反添加”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,他提出“没有全民反添加,就没有全民大健康”的口号,持续推动中国酒类食品行业回归正道,健康发展。他的事迹得到中央电视台《崛起中国》栏目独家采访,并被《匠心中国》与《时代榜样》收录。
魏晓东认为,要彻底改变中国酒类食品行业的添加剂乱象,必须制定中国酒类食品行业“零添加”标准,尽快推动制定中国《酒法》,打造行业新生态,目前他的团队建设“酒的网”零添加健康白酒养生酒与“社区妈妈”零添加健康食品营销平台,为推动实现全民大健康而不懈努力。